“‘新春走基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些场景告诉我们,老百姓的需求是多元的,铁路仍在为这些老百姓提供‘绿皮车’服务,尽管这种服务几乎无利可图。这是另一种‘和谐号’。”这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鑫昕完成《穿越大凉山的“和谐号”》(1月19日《中国青年报》1版)报道后的感受。为了这一报道,他带领一名新记者坐上一列运行在四川大山里的绿皮车,颠簸近10个小时,在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沿途,既采访列车员也采访乘客,用图片、视频全媒体呈现一幅民族地区迎接传统佳节的生动画卷。
在农历年新旧交替期间,与王鑫昕一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或走进西北大漠的铁路小站,或深入豫西南偏远山村,来到农民劳作的田间地头,走近被采访对象,与他们深入交流,倾听各地基层建设者的心声。
《中国青年报》专门成立协调报道小组,融合创新,用直播、图文、视频、活动等载体,通过报纸、PC、客户端等立体报道了新春新风新气象。
截至2月16日,共有几十名采编人员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2017回乡看中国”“24小时大型春运直播,带你看最真实的铁路青年”等活动,开设网站专题和报纸专栏,刊发(播)全媒体作品(包括视频)近百件。特写《乘警吴秀龙的春运时刻》《结对认亲3个月,情谊堪比30年》(H5作品)等10篇作品被中央网信办向全网推荐。
深入一线 鲜活呈现
在“新春走基层”采访中,参与采写的记者发扬了中国青年报“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采访作风。
《中国青年报》记者部组织15位记者深入基层采访,采写了多篇生动鲜活的新闻,用一个个故事绘出各地新春前后的喜庆场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潘志贤采写的《河南西峡蒿坪村:大山里村民自办春晚》图文并茂展现了一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鸡年“村晚”,热闹喜庆的氛围通过文字和定格的画面跃然而出。
“1月17日,距离除夕还有10天,在南宁铁路局白果村工区会议室里,大家你推我让,谁也不愿主动去‘认领’唯一一个回家的名额。在副班长杨帆的建议下,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方式决定去留。只有曹传宗不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骗局’。”这段生动的描写是记者谢洋到湖南永州市双牌大山腹地采访白果村工区得来的。这个夹在益湛铁路线6.5公里袍子岭隧道和6.4公里长乐隧道之间的铁路工区环境恶劣,距离最近的县城也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这个工区的3名职工用善意的“谎言”让班长曹传宗回家看看刚出生的女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白皓在贵州采访中获得一份年轻乘警吴秀龙的家书。小夫妻结婚3个月,一年中只见过两次,一共8天。记者经过采访,完成稿子后,在中国青年报官方网站中青在线、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发布并设置互动留言。阅读量很快达到近2000万。
“我看了网友们的评论,挺感动的。”吴秀龙说,“有人开玩笑说我成了‘网红’,但我觉得这挺平常的,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1月10日至1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傅晓羚前往福建,参加“温暖中国”——网络媒体走转改系列采访,通过报道呈现了当地党和政府关心群众、保障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以及人民群众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傅晓羚在记者手记中写道:“无论是28年坚守铁路服务一线的劳动模范王威,还是10年风雨无阻手写黑板报宣传党政方针的黄以孟,在触摸闽东南基层的温度时,我感受到有难、有苦、有泪,更有甜、有暖、有希望。他们无私奉献,让初心有传承;他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农村有了新出路。”
青年角度看待变迁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一直是《中国青年报》的办报宗旨,在组织“新春走基层”的报道时,记者编辑不仅关注青年,也坚持青年视角看待社会变迁。
冰点周刊记者袁贻辰跟随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的列车员在京沪线上体验春运,与列车上的乘务员、乘客、厨师等人长谈,通过普速列车与高铁列车车厢里的春运变迁,记录中国的变化、中国铁路的变化及国人的面貌。采写的特稿《春运列车载着两个时代》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有读者说:“这让我感觉到时代的变迁,折射出的是社会进步以及中国人永远不变的落叶归根”“读起来总有一种让人心动的力量”“宏大叙事与微小细节同时扑面,这是一种享受”。有网友留言说:“文字翩翩起舞,往事历历在目,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春运。”
除了报道一线工作的群体,报社组织编辑部的年轻记者写他们眼中对故乡的认知。这些90后记者对乡愁的理解,明显与父辈不同。一组《迁徙中的90后看淡乡愁》见报后引起很多同龄人共鸣。
教育科学部的年轻记者孙庆玲春节期间深入河北邯郸农村,采写的报道《农村大学生过年:困守城乡夹心层》,反映一个群体的困惑——越来越淡的年味儿,回不去的故乡,难融入的城市。
融媒呈现 创新传播
1月20日,北方小年夜的0时至24时,中国青年报社、北京时间与全国铁道团委首次联合发起“从零点到零点:24小时大型春运直播”活动,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铁路局的一线工作人员通过直播,全景展现了铁路人的“春运日常”。
“原来铁路人工作的背后有那么多的心酸和不易,向默默付出的铁路人致敬!”许多观看直播的网友纷纷留言,“零下30摄氏度依然在工作的除冰人、冒着极高危险工作的高压电工人……我看到了每个个体在集体运转中的贡献,感动的同时,更感到充满力量……”
从海拔最高的高铁隧道、纬度最高的高铁线,到海拔最高车站拉萨站、中国最北县城车站塔河站,在全年最冷的大寒节气中,这场持续时间长达24小时的直播揭开了一个个日常难得一见的站点的神秘面纱,乘务员、上水员、检修员等将近20类铁道工种悉数露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21日,春运系列直播在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时间等平台的累计访问量达到数百万。
贵州站记者裴江文到榕江采访,得知当地甘蔗丰收,但因为价格低,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提高,他拍摄了视频,1月23日,视频《最低卖2毛5 贵州榕江忠诚村甘蔗丰收却遇价格寒冬》在中青在线上线,同时进行网络直播《贵州榕江忠诚甘蔗丰收 蔗农赔本吆喝》。
第二天,裴江文又在《中国青年报》一版刊发《榕江甘蔗丰收 蔗农赔本吆喝》,立体呈现这一特殊的农产品价格寒冬的现象。
中青在线还发挥新媒体产品优势,制作一批H5产品。如反映新疆汉族干部与维吾尔族家庭结对救助的H5作品《结对认亲3个月,情谊堪比30年》。(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飞云)
下一篇:创新小举措实现文化惠民大作为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