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漳州:一封从月港出发的家书 诉说沧海横流的百年梦想

发布日期:2014-08-31 09:32:13 来源: 作者: 点击:1630次 字号:增大 减小
  

   人民网漳州8月30日电(林长生)“1979年,他(注:指邓小平)在中国东南沿海那块新月形土地上的一个海湾边,划了一个圈,后来这个圈不断扩大,很快布满了这块犬牙交错的港湾型海岸。从此中国又一次从这里走向海洋。”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曾经的评述。

历史不会忘记,400多年前的隆庆元年,明朝政府也曾有限开放一个同样是弯月形的漳州月港,作为民间唯一合法的港口来进行海外贸易。

一路寻访“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人民网“行走新丝路”采访团队来到“世界级牌照”的漳州月港所在地,体会古人在月港码头“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望穿秋水,也遥想这个曾经造就“闽南一大都会”的地方发生的刀光剑影和百舸争流,心潮澎湃激昂。

欧洲人对青花瓷“起死回生”膜拜和“倒逼改革”

回首往昔,月港曾经上演的,不仅仅只有商贸往来和抗倭战争,也有“月落乌啼霜满天”和“壮年听雨客舟中”的思念,还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衷情。

一百年前,天一总局这第一家国际民间汇兑局的钟声悠远地响起,国外亲人来信从月港靠岸了。信里,可能是一份思念,也可能是几许银钱,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家书抵万金。

天一总局曾经拥有32个跨国分局。在天一总局后人郭伯龄的介绍中,闽南把书信叫做“批”,把帮人带信赚“邮递费”的人叫“水客”。海外的家书“侨批”一到漳州月港,天一总局的钟声一响,附近的乡民就会奔走相告,那意味着航船带来亲人的消息。那保留在民间的一封封“侨批”,是闽南人和世界说“HELLO”的文字见证。

在有天一总局之后十五年,国学大师林语堂出生于平和坂仔。作家、学者青禾说,林语堂先生《八十自述》中记载了自己漂洋过海的详细行程。当年,他从家门口的九龙江支流西溪乘船,顺流而下到漳州江东桥,从月港出海。

当年,从月港出海的大量物品中,以生丝和陶瓷为主。而出口的陶瓷的生产,则散落到福建各地的民窑中,其中,漳州各地的窑口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寻找“福建青花瓷”的古印记,记者来到文学大师林语堂故乡——漳州平和县。在蓝天白云和潺潺溪流的映衬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胜窑址”躺在南胜镇深山的荒草中。

这里烧制出来的陶瓷曾经被西方人称为“汕头器”。漳州市博物馆李和安副馆长说,从漳州月港大量出口的陶瓷开始,欧洲人接受了漳州陶瓷,这里生产的所谓的“克拉克瓷”的“福建青花瓷”曾经让欧洲人热切追捧过。

“克拉克”其实是当时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则认为,一个曾经美丽的误会让漳州陶瓷蜚声世界。他表示,当年荷兰人劫持了葡萄牙的“凯瑟琳娜号”(公主号),把船上的景德镇青花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引发了欧洲人包括王室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并将这不知来历的陶瓷称为“克拉克瓷”。

欧洲因使用中国陶瓷受益,需求量大大增加。“欧洲人认为中国的瓷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李金明说,欧洲人原来只懂得使用木头做的生活用品,这些用品很难做到整洁卫生,造成饮食者死亡率很高。当欧洲人使用中国制造的锅碗瓢盆等陶瓷制品后,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他们认为中国陶瓷有魔力,对中国陶瓷这样的“神器”产生膜拜。

因为景德镇的官窑与民窑争夺高岭土等纷争,导致官窑生产中断80年,西方对中国陶瓷的需求供不应求。期间,荷兰走私者就到被称为“漳州河”的月港附近来购买当地生产的陶瓷。在平和、漳浦、南靖、华安等地烧制的漳州陶瓷也通过月港出口,“福建青花瓷”也在欧洲打开销路和名气。

漳州的民窑陶瓷似乎比德化陶瓷更早通过月港被西方所接受。古陶瓷研究专家叶文程曾表示,明代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泉州德化瓷等物品回国。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甚至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中国陶瓷代替了欧洲原有的厨具。

“欧洲人生产瓷器比中国大概迟了一个半世纪。”李金明说,因为中国便宜陶瓷大量涌入,欧洲人生产陶瓷生活用品没有竞争力,只能转向生产更高级的工艺品、艺术品。欧洲被迫“转型升级”,对我们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有一定的启发。

月港有限开放的WTO“经济共同体”雏形

站在漳州古月港饷馆码头遗址前,那久远的潮水在微微荡漾着。在周围传来的阵阵蛙声和狗吠声中,李金明教授谈起当年月港贸易盛况,让人对历史曾经探索的海外贸易记忆犹新。

“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大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到的月港在九龙江入海处,是明朝时民间冲破海禁政策进行对外贸易的港口,这个连接海陆的重要交通要道因地形像“偃月”而得名。

淡咸相接的港水从海澄港口起,沿南港顺流往东,经海门岛,到九龙江口的圭屿,再经厦门岛出外海。月港海外贸易从明代宗景泰四年兴起,在隆庆元年得到政府的开放许可而设“洋市”,明天启以后衰落下去,有一个半世纪的兴盛。

海上有荷兰葡萄牙强敌,加上倭寇侵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后,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被迫转入走私方式,月港是最活跃的十大走私港口之一。李金明说,隆庆元年,明朝取消“海禁”,月港作为民间唯一合法的贸易港口后繁盛了60多年。明政府实行“月港制度”,要求所有出洋的商船必须从月港出发,并在从月港到厦门的九龙江水道上接受层层盘查。当时,也只准出口东西洋,仍然禁止和日本通商。

不过,民间和日本的交流依然不断,南京和福建商船到长崎的每年增多。崇祯元年,漳州船主倡议和资助僧人觉海等人,在长崎岩原乡建了俗名“漳州寺”的福济寺。

“月港第一次把贸易引向欧洲,是中国贸易第一次和西方接触。”龙海市社科联主席江智猛表示,月港繁华时,不足一公里的海岸有7个码头,周围形成7个商市,贸易涉及47个国家和地区,外来的商品140种左右,中国的海商集团崛起也被世界瞩目。

大航海时代,月港贸易贯穿了东西方,对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功不可没。李金明说,十七世纪的贸易中心在中国,西方只是买了一张票,搭了中国的便车,这在西方人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里有体现,该书推翻了“西方中心说”。

明政府为方便管理月港设立了海澄县,寄托了“海疆澄清”的愿望。李金明同时表示,月港是内河港口,出海也不方便,船只从月港到厦门要一个晚上的时间。因为港道不深,大船装满货物以后要用几条小舟拖曳才能航行。明朝政府在漳州月港设这个“政策市”,是一种民间的倒逼,也是顺应潮流的发展需要。

当时,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马尼拉到拉丁美洲,后来发展到通过了班牙运到了欧洲而贯穿东西方贸易,这种建立“经济共同体”进行的贸易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已经有WTO的性质。可惜,明朝之后的清朝进一步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更加严厉。

在关于福建的“山海专辑”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甚至表示,在明朝开放月港民间合法贸易前几年,海盗王直已经数次向明王朝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中国则等到1979年,邓小平又在中国南海边那块新月形土地上的海湾边划了一个圈,再次走向海洋。

“海丝” 文化滋养发展模式和精神家园

月港曾经使得漳州成为世界贸易关注的焦点,漳州小城也留下许多故事。

在月港这张名片的漳州人中,有从九龙江支流乘船出海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也有以从月港进口的花生为题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落花生》的许地山。还有一些久远的传奇。

被宝岛台湾尊为“开台王”的颜思齐,就是月港所在地的海澄县人。颜思齐带领大批漳州泉州移民到台湾拓垦。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颜思齐仅36年的人生历程恰恰处在月港最繁盛的时期。

查阅史料可知,颜思齐28岁时,出生于漳州月港旁的龙溪人张燮写成《东西洋考》。就算两个人没有交集,月港的繁荣和闽南人积累下来的航海经验,对他和晋江朋友挑选人才开展海上贸易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写成的《东西洋考》是月港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张燮一生著述编纂的著作有15种共约700卷,大学问家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张燮编写这本书时,月港作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民间贸易港口已经运作了半个世纪。

在菲律宾总统阿基诺祖籍地的漳州,遥想当年漳州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至今依然令人动容。当年的漳州人中,潘荣率使团到达疏球国并写下《中山八景记》,严启盛最早开发澳门,吴让在海外首位受封爵王,林秉祥独执东南亚航运业牛耳,潘振承首任清朝广州十三行商总并成为世界首富……

回到现实中,眼前的漳州港一片繁忙景象。在国家级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该管委会副主任郑明辉介绍,漳州港有优良的传统,是国家一类口岸和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之一,已有来自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600多家中外企业在此落户,总投资50多亿美元,港口与企业互利互惠,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龙海晏海楼前,龙海副市长康文将表示,龙海正在推进“海丝申遗” ,让民族文化的DNA在龙海快速发展中和“看得见乡愁”紧紧连在一起。在漳浦籍台商李瑞河的天福茶庄总部,漳浦副县长陈美惠表示,漳浦有千年文化传统,有海洋发展的传统和优质资源,在发展对台优势的经贸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挖掘黄道周、蔡新、蔡世远和蓝鼎元等历史上有专门记载的名人文化,为“新海丝”注入丰富内涵。

漳州也正进一步加大“海丝”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展示,提升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漳州市市长檀云坤还用“看风使舵、敢顶风浪、借船出海、同舟共济”四个词语概括“漳州海商精神”。他表示,漳州将继承这一好传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目标,主动融入,积极作为,通过强化经贸合作、发挥港口优势、深化闽台合作等措施,将漳州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与东盟、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迅速恢复、逐年增长。今天,漳州产品遍布“海丝”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漳州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其中,东盟还是漳州最大的出口市场。

如今,漳州强化经贸合作,目前已初步梳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31个,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发挥漳州全市海岸线715公里、拥有20多个天然港湾的优势,加快发展“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构建便捷的海陆交通体系。

大陆2300多万台湾台胞中有1/3祖籍在漳州,连战、萧万长、王金平、江丙坤、林丰正、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等台湾政要人士的祖籍都在漳州。漳州有对台的优势和特色,应该深化漳台合作。檀云坤说,漳州将在继续抓好古雷石化产业园、漳州台商投资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中,做到两岸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

漳州各县市自古都有坚壁固守的土楼,也有母亲河九龙江奔流过福建最大平原而入海的勃勃生机和开放情怀。漳州市博物馆的资料显示:漳州月港的兴起正逢欧洲人东来,月港出口生丝、陶瓷等东西,进口的产品除胡椒香料和珍宝之外,“欧洲人刚发现的番薯、烟草、花生等美洲特产初传中国,进而扩散到其他地区,使中国第一次分享到了全球化的硕果。”当年,漳州等地居民首次接触西班牙银币,并很快当成通行货币。

千百年来,日夜奔腾的九龙江水和富饶肥沃的漳州平原滋润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养成了林语堂先生的乐道、闲适和幽默的文化气息。抚今追昔,漳州人养成在“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中的惬意“慢生活”,或许也蕴含着“新海丝”追求的大同世界的和平生活的缩影。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如此切近地照进现实,漳州融入世界潮流的新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责任编辑:曹波)

上一篇:琼海城镇化 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

下一篇:三一重工副总裁谈告奥巴马:要大胆利用法律武器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