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鹏
今天,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识别、理解和应对挑战,并在挑战中找到一个学科“安身立命”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学科专业本身的内涵建设,还关乎新闻传播学科在国家战略布局及学科体系中的“身份识别”与“学科承诺”。必须承认,在媒体深度融合推进的总体背景下,只有勇敢地跳出舒适区,刀刃向内,才能真正解决教学改革亟需迫切面对的问题。
那么,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究竟应该如何创新?回答这一问题的逻辑前提有三:一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价值层面厘清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价值体系;二是立足媒体融合语境,在专业层面厘清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素养;三是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在实践层面厘清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使命担当。只有厘清这三大基础问题,才能真正明确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方向、思路与方法。
如何科学地回应“三个厘清”,还需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相关政策与举措中寻找思路和突破。从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出台《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再到2020年教育部先后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新文科建设宣言》。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都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指出了探索方向。
综合国家相关政策,我们可以对上述“三个厘清”给出如下回答:第一,在价值层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思政与专业的深度融合问题;第二,在专业层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第三,在实践层面,新闻传播教育亟需回应国家重大战略,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社会大场景中做到“生逢其时负重任”。
相应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需要综合“价值”“专业”“实践”三个维度,唯有在人才培养的“体系”创新上进行突破,才能以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体系”回应人才素养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基于这一逻辑思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推进和建设格局,依托“国际标准”,探索“湾区实践”,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建和实践“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总体方案:以“三层次五环节”构建“5A卓越”培养体系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融入教学体系、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全媒体素养落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等痛点。为了回应这些痛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管理与评估制度方面入手,创建和实践“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分别探索“全场景”课程思政方案、“四维融合”教学设计方案、“三轴联动”实践育人方案,以回应人才培养的三大痛点。
“5A卓越”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三层次五环节”,其中“三层次”为价值层的课程思政方案,专业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实践层的实践育人方案。具体而言,一是价值层的“塑造核心价值”(Aiming for Core Values);二是专业层的“获取专业能力”(Acquiring Professional Skills);三是实践层的“分析解决问题”(Analyzing & Solving Problems)、“开展创新创业”(Advancing Innovation)和“树立全球视野”(Advocating Global Vision)。
第一,价值层:为了“塑造核心价值”(A1),暨南大学探索“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场景”课程思政方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场景”,由此形成了“全素养”“全课程”“全空间”“全链条”的思政融入方案。
第二,专业层:为了“获取专业能力”(A2),暨南大学创建“四维融合”教学设计方案,即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知行融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培养学生的全媒体实践能力。
第三,实践层:为了“分析解决问题”(A3)、“开展创新创业”(A4)和“树立全球视野”(A5),暨南大学创建“三轴联动”实践育人方案。“三轴”包括“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和“国际传播”,同步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创新力和国际传播力。
“全场景”:打造“思政+专业”深度融合体系
“全场景”课程思政方案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体系的方法与路径,具体包括全素养、全课程、全空间、全链条,即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具体思政元素系统融入相应教学“场景”,实现课程思政的“全程”“全时”“全域”“全效”目标。具体而言,“全素养”聚焦教学目标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三大育人目标体系,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全课程”聚焦课程建设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五大课程形态,即线上课程、线下课程、混合式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全空间”聚焦育人平台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四大教学空间,即课堂空间、线上空间、特训空间、实践空间。“全链条”聚焦教学设计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六大教学环节,即内容设计、资源建设、教学组织、课堂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评价。
学院坚持生态化、系统化、过程化、模块化融入理念,探索并形成了五种内在关联的融入路径,即教材融入、项目融入、案例融入、实践融入、评价融入。五种融入路径之间互为前提,融合推进,五维一体。例如,就项目融入而言,学院以项目为驱动,指导学生对重大思政议题开展专项调研与研究,以此孵化“挑战杯”和“互联网+”项目,实现思政调研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主题社会调研项目“台湾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台北高校学生为例”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主题创新创业项目“声海:将中国主旋律传播到五洲四海”获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互动故事实验室:公益互动故事创作孵化基地”获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决赛金奖。学院探索和实践的课程思政育人项目“以文化素质大讲堂为依托的‘中央厨房式’大思政育人模式”和“‘我行我动’——社会大场景中‘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实践育人体系重构与探索”分别入选2020年、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维融合”:培养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四维融合”教学设计方案即为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知行融合,旨在分别回应融合新闻人才的四大能力模块——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文理融合立足学科逻辑,强调技术与人文融合,回应复合型能力模块建设;新旧融合立足全媒逻辑,强调传统新闻实务与新兴新闻实务融合,回应全媒化能力模块建设;内外融合立足协同逻辑,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联培融合,回应创新型能力模块建设;知行融合立足实践逻辑,强调专项训练与主题实践融合,回应国际化能力模块建设。
为了保障“四维融合”教学设计方案落到实处,学院创建和维护四大“教学空间”——“课堂空间”“线上空间”“特训空间”和“实践空间”,积极促进“四大空间”协同互动,一体推进。“四大空间”搭建了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协同模式,其逻辑主线对应于新闻人才的求实、知行、明辨、批判能力。例如,“课堂空间”包含传统课堂和延伸课堂,其中“延伸课堂”主要包括面向各种专项能力培养的工作坊,如VR新闻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数字产品工作坊、融合新闻实务工作坊等。再如,“线上空间”意为基于MOOC资源建立的线上MOOC课堂或SPOC课堂。学院积极建设并上线15门MOOC资源,依托“SPOC+慕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开展混合式教学。
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上,暨南大学以“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为突破口,推动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知行融合的有效落地。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融合新闻教学改革探索,建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出版《融合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教材,上线《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等15门MOOC课程,建成“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闻采访虚拟仿真教学”“社会骗局类事件卧底调查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人机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人工智能广告投放及效果测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4项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开设数据新闻、VR新闻、融合传播、功能游戏、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近20门工作坊和训练营。目前,融合新闻教学团队建成教育部融合新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轴联动”:一人参加一个工作室,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
“三轴联动”实践育人方案主要强调的是“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和“国际传播”的系统联动与深度对话,同步促进学生的思考力、创新力和国际传播力。自2012年以来,师生团队陆续开展“重走长征路”“重走穆青路”“重走抗联路”“重走西北角”等大型深度采访活动,带领学生从戈壁高原到万里海疆,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一带一路”,锻炼学生深度调研和新闻采写技能,让学生在祖国大地上接受国情教育,在学习、传播中国优秀革命传统和先进文化过程中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019年以来,学院成立基层融媒体志愿服务团队,组织448名师生前往广东4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志愿服务项目获2020年团中央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大赛国赛金奖、广东省学雷锋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以社会实践品牌“我行我动”为示范,通过“三级孵化”,建设“1+N”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品牌。第一级孵化机制是七个系列训练营——“南方准记者”“延安井冈山”“湾区主播”“互动故事”“移动新媒体”“县级融媒体”“传播中国”等,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第二级孵化机制是七大特色化社会实践活动——重大主题深度采访、红色文化调研传播、新媒体音频创新、新闻游戏开发、数字博物馆设计、县级融媒体志愿服务、边疆影像创作,分别通过不同的融媒体手段和方法,讲好改革开放故事、革命文化故事、百年大党故事、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抗疫故事、乡村振兴故事、中国新疆故事等七大中国故事;第三级孵化机制是六个工作室——声海、后浪、全景、真探(Truth Seeker)、时光机、边疆影像,实体化运作,服务国家战略。
其中,六大工作室全面支撑“5A卓越”模式中的“分析解决问题”(A3)、“开展创新创业”(A4)和“树立全球视野”(A5),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上取得了诸多成绩,包括中国“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银铜奖7项。声海工作室创作相关音频产品11个系列,共计7500多个,全网收听量超过12.4亿。后浪工作室上线了200款互动故事产品,海内外用户超过30万。全景工作室与广东省博物馆等合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文博产品,完成40多个数字博物馆项目,体验人次超过10万。真探工作室以深度报道漫画、海报等形式对西方发布的虚假信息揭露和批驳。例如,佩洛西窜访台湾后,一篇英语帖文“这三张海报向你展示了谁改变了现状,谁让台海紧张局势升级”迅速在全球各大社交平台发布,有力揭示了美国妄图改变台湾现状的事实。这些国际传播作品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多次点赞。
概括而言,“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以“五全”目标驱动。具体包括:全员——让所有教师和学工教辅人员参与,惠及每一个学生;全程——抓住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构造链式培养闭环堵塞缺口;全面——“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息——破除专业屏障,掌握全媒体技术;全效——实现境内境外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高。(作者: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林如鹏)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阳光)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