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4月24日电 题:亲历者讲述东方红一号发射往事
刘辉产、许京木
从机场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从上海专程赶来的77岁老人刘章喜一直盯着窗外的广袤戈壁,思绪早已飘到了46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刺破苍穹。“当时,我是技术助理员,主要负责东方红卫星一号的测试发射工作。”
没想到,临近发射的前两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试时出现了一个问题。老人回忆说:“转电继电器自动跳闸,由外供电自动切到内供电。这是一个很小但又关系成败的细节。”
卫星上天主要靠自身携带的电池进行供电,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内供电;而在地面测试的时候就需要地面通过外接电源进行供电,不消耗电池电量,称为外供电。也就是说,卫星在地面测试时,转电继电器在外供电状态下才算正常。
“发射前的一次检查时,我发现转电继电器自动跳到了内供电,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就是卫星还没有上天,电池的电量已经消耗光了。如果将卫星发射上天,电池没有电,卫星根本无法工作。”刘章喜说,随后经过连续24小时的观察,相同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卫星火箭才得以顺利组装。
上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下图,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资料照片)。 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新华社发
1970年4月24日21时48分,当广播里传来“星箭分离,卫星准确入轨”的喜讯时,刘章喜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最后一个离开观察岗位。后来,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被命名为“实践一号”。刘章喜又开始对“实践一号”卫星转电继电器使用情况展开探索。他和同事们不眠不休连续几天地观察继电器工作,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导致继电器工作不稳定。
最后,他们采取强迫接地的方法,才最终解决了这个看似很小却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之前一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升起的地方,举行隆重的庆祝纪念仪式。
古稀之年的张积华老人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他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我是发射中队中队长,主要负责运载火箭的检查测试、推进剂的加注等工作。”
老人至今为之骄傲的是,卫星发射当天,他亲自下达了点火口令。“能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这是我人生中最最光荣的一件事。”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没有合练、没有演练。在经过多次的测试后,直接进入了发射程序。”张积华回忆说。
“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与之前进行试验的一级火箭完全不同,长征一号火箭有三级。作为发射阵地的技术人员,不但要掌握技术,还要熟悉设备,加强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同,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面对采访,张积华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曾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测试工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刘庆贵,一生都酷爱着航天事业。退休后,他撰写的《冲天记》《巡天记》等书,用亲身经历讲述属于航天人自己的故事。
“多年没有来过中心,今天回来仿佛一种游子归家的感觉。在这大漠深处工作的几十年,已经和这座举世闻名的航天城产生了血脉联系。今天,中心的面貌焕然一新,体现出各级对航天科研人员的关怀。”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高大上的政策宣讲为啥火爆——石家庄“燕赵社区大讲堂”调查
下一篇:读书以修身 为成长负责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