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谈读书
花开盈枝,芳菲满园。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个声音向华北科技学院的青年朋友们传送:“读书以修身——跟上时代的脉动,感知生活的多彩,升华自己的气质,寻找诗意的远方”。
这是学校党政工团向青年教师们发出的读书倡议书。
“多彩的生活”、“诗意的远方”……多么美好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读书修身活动,在华科青年学子中已连续开展多年。这一年,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学校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重要群体——青年教师。
他们,占教职工队伍四成以上,是推动学校事业进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因为与学生年龄接近,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更为直接。行走在大学校园中,爱读书、善读书的青年教师无异于“发光体”, 既照亮和滋养着自己,也辉映和启迪着学生。
关于读书,“想法很多、感受很多、体悟很多”,他们这样叙说。
“为成长负责,读书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读书,原来如此富有意义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为什么要提倡读书?或者说,读书的意义与价值究竟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无论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思想上的困惑,在读书中提升视界,开阔胸襟,都是扩大“世界”的有效途径。毕竟,阅历不能抵达之处,阅读可以抵达。读书将现实的有限空间,拓展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缺点,这使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即便要上好一堂课、赢得学生信赖这样朴素目标的达成,和老教师相比,也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干什么就要学什么,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读书就是要有“问题导向”。
在这方面,艺术系的王波老师深有体会,“好的艺术设计所体现的文化元素,不能仅仅通过艺术本身去寻找,而是要在史学的研读中增加内涵与底蕴”,他坦承《世界帝国兴衰史》等史学书籍的学习,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维”,一本《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更是帮助自己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升,在一定意义上,“读书促进了教学成长、专业成长”。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彭丽丽老师也是坚持读书要有“问题导向”的受益者。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身为辅导员,彭丽丽认为只有广泛涉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方面书籍,才能“增强理论功底,提高业务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项工作中。
随手拾起,竟成意趣。读书,有时真的是一场甜美的“遭遇战”。
机关党总支办公室主任赵小航老师,对自己人生中的三个“第一本书”始终念兹在兹:小学二年级时,偶然读了人生的第一本课外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小学四年级时,用身上仅有的5毛钱第一次买了本课外书——《中国历代科学家的故事》;2006年获赠的第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他在这些书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想象力和好奇心,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体悟到人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做最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的读书兴趣竟从“邂逅”第一本课外书后生根发芽。现身说教,他认为“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小激发”。
“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是一种态度,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是一种修养”,外国语学院的王丽君老师一直坚信“书能养心,书能润身”,认为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有用”,更在于修身养性,陶冶灵魂,“滋养人生底气”。毕竟,“人生不是眼前的苟且,人生需要诗和远方”。
“专业书籍增加业务自信,广泛阅读增加人生自信”——
读什么书,原来可以这样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各种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读什么书,究竟该如何选择?
青年教师们以自己的实践书写了答案:既要倡导“开卷有益”,又要坚持“开有益卷”,把爱读书与读好书结合起来。
每读一本书都是一段不同的心路历程,每一本书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专业的书要读,因为做工作总是需要“有几把刷子”;但只读专业书却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人生,而人生却不仅仅只有工作。
关于这一点,建筑工程学院的崔彩云老师颇为赞同,“专业的书籍会让我在专业上更自信,而广泛的阅读会让我在整个人生中更自信”。
外国语学院的王丽君老师从中学起就养成了读历史名篇、读现当代名家作品、读名刊杂志的“三要读”习惯。在她看来,读历史名篇,可以“晓文化典故,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读现当代名家作品,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既是“文化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在名刊杂志中寻章摘句,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和工作资料库”,既方便又快捷,更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最好方式。
在安全工程学院的博士赵启峰老师看来,破解以“吾生也有涯”应对“知也无涯”的难题,就要在书籍选择方面,有针对性地“读好书”、开“有益卷”,要“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科教研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感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几部好书,可以影响一个时代。《时间简史》、《万历十五年》、《人性的弱点》等不同领域的经典作品深受青年教师们的喜爱。路遥的文学著作《平凡的世界》更是被很多青年教师列为文学类必读书目。
提起这部作品,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科长柳松深有感触。读高中时,他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来到了繁华喧闹的城市,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对自己的怀疑与青春期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一度让他迷茫与困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遇到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主人公孙少安自强不息、依靠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把苦难转化为前行动力的精神打动了他,使他认识到:“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平凡的世界》也是安全工程学院赵启峰博士特别喜爱的著作,他从“掏煤的男人”孙少平的事迹中,读出了人应该“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在自卑中寻找坚强”,而这恰恰揭示了采矿精神的真谛——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每次到煤矿现场实习,赵老师都要邀请矿上的劳动模范讲解采矿精神,感悟煤矿劳动者的质朴与奉献。令他欣慰的是,学生在撰写实习感想时这样写到:“我们不仅是采矿精神的缔造者,更是采矿精神的传承人!”
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生活环境、自身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人喜欢的图书不尽相同,但是,读那些经过时间荡涤、实践考验后留下的经典总是不错的选择。青年教师们相信,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能够遇到某一本或某几本书,它会唤起心里深处的东西,让人认识与发展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与这样的书籍对话,如同谈一场甜蜜而严肃的恋爱:它使人在迷惘中找到方向,在困境中得到激励,在喧嚣中获得宁静,在也许本来就昂扬的生活中感受到殷实与丰满,为思想、为灵魂,也为整个人生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让书中的精华变成自身思想的营养”——
好的方法,让读书的效果事半功倍
开卷有益,读必有法。很多古今中外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都可以作为推动高效读书的他山之石。
彭丽丽老师特别赞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四到”的原则,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手到”在高效阅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常常被人们忽略。所谓“手到”,包括查阅工具书,翻看参考书,做读书笔记等等。离开了“手到”,读书难免只是“雷声从此过,雨过地皮湿”,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手到”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承载了读书与思考的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坚持阅读和思考的统一,才能让书中的精华变成自身思想的营养。
“高起点、学而思、深钻研”则是赵启峰博士的读书方法。“高起点”,就是谨慎地选择读好书、读精品书、读经典书。“学而思”,就是读书学习要联系生活和工作实际,读出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悟、自己的收获。“深研读”,就是重要书籍要反复研读,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采矿工程类的专业书籍大多比较晦涩难懂,这就离不开“钻”的精神。作为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书籍,蔡美峰院士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是赵老师眼中“经典中的经典”,他已连续翻阅了13年,每次翻看都有一些新的感受。在他看来,要做好科研和教学,一定“离不开经典专业书籍的深度滋养”。
有的青年老师以所从事的工作为核心,进行周边拓展性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丽君老师广泛涉猎英文版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英语教师,她认为这种阅读既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又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并能从阅读中获得向上向善的精神启迪。
《寂静的春天》这部曾经极大促进世界环保事业发展的图书,则是环境工程学院柳松老师的最爱。他把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学生们,激励青年学子学好专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投身到环保这个事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事业中去,并为之奋斗。
“读书是独乐乐与众乐乐的结合体”——
读书,让人生更美好
读书即对话,阅读经典的过程则是同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对话与互动的过程。不读书,我们只是活在当下过着单一的生活,读书则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人惊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又如同畅通了时空隧道,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潜下心来在文字中穿梭旅行,感受自然风光的旖旎,赞叹古今人事的风流,阅读更是深沉悠远的享受。
古人云:知之不如好之,好只不如乐之。读书,可以独自“乐之”,也可以是众人互动“乐之”;“独乐乐”也好,“众乐乐”也罢,读书终归是一件有乐趣的事。
过去,崔彩云老师的书架上满满都是工程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专业的书目,直到偶然一次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深深吸引,恍然意识到“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心灵的修养”,这极大地激发了她读书的乐趣,以后便尝试着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目,并把其中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如果说崔彩云老师是独自“乐之”的代表,管理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赵美田老师则是致力于推动众人互动读书、倡导“众乐乐”的典范。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偏好,这就容易在阅读中产生局限性。赵美田老师偶然发现,学院爱读书的老师们的聊天内容,既有对不同题材书籍认知的讨论,也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但是大家却都非常喜爱这种能够互相弥补不足的“头脑风暴”,好书的推荐、交换、赠送,成了他们之间的“新常态”。 赵老师把同事间互动读书的方法运用到学生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讨论、向达成事先约定的学生赠送他们渴望的图书,同学们也乐于向她推荐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好的视频。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魅力,真正做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她用这种方法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走进了许多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读书过程,就是帮助同学们相互印证与完善价值观的过程,是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过程。赵老师坦言:这种读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也为自己的学生工作增加了新载体。
高校师生是网络“常客”。师生在哪里,倡导阅读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学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图书馆、校报编辑部以及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不少教学单位的教师们,尝试着利用网络以及微信、APP等各种新媒体,开展书单推荐、书评撰写、读书讲座等活动,推动了线上线下的读书互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做书香校园的践行者、示范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举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一个人年轻时候读的书,必然会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读书,不一定给所有的困惑以现成的答案,却一定会开阔人的胸怀与视野。只要以开放求知的心态拿起书本,总会在阅读中体会进步、体会成长、体会愉悦、体会人生的美好。青年教师的读书生活,既是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也因其身份对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成为对学生成长负责的组成部分。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当此读书时。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亲历者讲述东方红一号发射往事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