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十大特征

发布日期:2017-04-17 18:17:48 来源: 作者: 点击:650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两维坐标,构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径。横坐标视为发展维,纵坐标视为转型维。决定前者的是速度,决定后者的是方向。速度快但方向不对,就会一错百错;方向对即使速度慢一点,也无碍大局。因此方向是关键,目标是关键。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就能事半功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战略和基本政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与转型的特征。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这一阶段发展与转型特征。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即20世纪后半叶)又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绝对贫困阶段,在极贫水平下打基础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温饱阶段,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三阶段是小康水平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二十年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第二阶段是后三十年共同富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的“第一阶段”,即“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并朝着“第二阶段”,即“共同富裕阶段”进发。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人均收入、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实现了大发展和大转型。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不断走向中等发达阶段的过程,突出表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DP(2011年国际美元)指标,在1990年之前属于极低收入水平,位居世界后列,是最突出的不发达标志;1990年进入低收入水平;2000年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2020年之后将进入高收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三分之一,这是进入“共同富裕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突出表现在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按人类发展指标(HDI),我国经历了极低人类发展水平阶段(1978年之前,HDI指数小于0.400),到1990年达到低人类发展水平(HDI指数大于0.400),到2000年达到中人类发展水平(HDI指数大于0.55),到2011年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HDI指数大于0.700),2014年中国HDI指数达到0.727,在188个国家中排名第90位。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指数大于0.800)。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最终消除贫困人口的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为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持续大幅度下降。按现行农村贫困线,1978年我国农村有7.7亿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到2015年贫困人口下降至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到2020年,最后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意味着中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国家转变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小康社会的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贫困到温饱,从小康到共同富裕、进而到更加富裕的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按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指标,先后经历了从绝对贫困类型(1983年之前,恩格尔系数大于60%)、温饱类型(恩格尔系数大于50%)、小康类型(恩格尔系数大于40%),再到富裕类型(恩格尔系数小于40%),2015年这一系数已下降至33%,到2020年将进入更富裕类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30%),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传统农业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现代经济仅占国民经济的10%,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工业制品出口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1/2,正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未来要通过新型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从农业为最大就业部门(1978年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0.5%)到服务业成为最大就业部门(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超过40%)的跨越。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仍将持续上升。

  第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过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目前已形成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三大支撑带与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相融合的“东西跨越、南北贯通”大格局,这将有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全国一体化,进而推动“一带一路”的区域一体化、国际一体化。

  第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1949年的1.0年上升至2015年的10.2年,相当于1949年的10.2倍,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这一要义。

  第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过程。从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从国家现代化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扩大到逐步转变为缩小,进而人与自然和谐的长期过程。我国人与自然的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过程。“十三五”时期,中国将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阶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这意味着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绿色发展时代、生态盈余时代。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这里,我们以美国作为中国现代化赶超的对象,因为美国是最发达的又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1950年-2015年期间GDP(反映经济实力)指标(分别以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三种方法计算)、出口额(反映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发电量(反映现代化因素)、发明专利申请数(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标的赶超系数(美国为100),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50年的全面落伍、巨大鸿沟,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全面追赶、快速追赶,进入“下半场”之后,在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技术创新等全方位的逐渐赶超。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即现代化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先行的美国,未来时期将实现人均指标的赶超。

  还要客观地认识到,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态基础薄弱,长期面临发展的硬约束条件,如能源供给约束、主要其他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温室气体排放约束将长期存在,地区发展差距开始缩小但仍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仍较大,到2020年基本消除现行贫困线贫困人口,仍有较大规模的低保人群。即使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仍然是一场伟大长征。稍有不慎,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为此,我们绝不能盲目自满,骄傲自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的认识,“而今迈步从头越”。(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鞍钢)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南京“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 为他人点亮生的希望

下一篇:何毅亭:以“文化的方式”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