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首都功能疏解应在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我认为,今后进一步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应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合力。应坚持政府和市场双手发力。政府的作用在于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组织实施等,构成疏解的“推力”,从而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形成“政府+市场”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合力。
(二)加快集中承接地和“微中心”建设,弥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两个短板。非首都功能疏解不宜过于分散,遍地开花是不现实的。要综合考虑北京现有城市规模、高铁技术以及周边城市空间区位、资源条件、城市配套等因素,在北京周边40-100公里范围内,特别是沿着铁路干线,选择基础较好的若干个区域集中对接,打造一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特色“微中心”和集中承接地。同时要着重弥补“微中心”和集中承接地交通和公共服务两个短板,提高承接地对各类非首都功能转移的吸引力。
(三)加快政策创新,集中解决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难点问题。一是探索建立疏解地与承接地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研究三地在重大项目、产业转移、共建园区和产业化基地的税收分成、GDP核算等方面的利益共享机制,更好地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布局。二是建议研究设立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资金,对疏解各类主体在成本补偿、经营过渡期资金补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对接合作的配套政策,比如资质认证、用地指标、环保指标统筹考虑,等等。
(四)疏解与提升相结合,推动京津冀区域整体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改善。推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很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疏解与提升的关系。要进行分类指导: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的传统产业要就地淘汰;一般性制造业在转移的同时,推动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实施生产工艺、重点用能设备的改造,实现技术、产品升级与环保升级;大型批发市场,建议以产业疏解和转移布局为契机,推动业态、模式和环境升级,以保持客源稳定和市场活力。
(五)建立首都科学有效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加强市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建立“多规合一”的工作机制。融入生态优先、减量发展等新理念,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描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蓝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调整、人口调控合力。二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围绕统筹性构建城市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职能,构建主体清晰、权责明确、上下联动、服务到位、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格局。三是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沉,围绕综合性做实城市执法体系。设在街道的城管执法队由区城管执法局统一管理改为街道管理为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街道执法力量,推进管理力量下沉。四是充分利用功能疏解腾退的空间资源,促进首都高端绿色发展。加强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后腾退空间资源的管控,同时积极争取市相关部门支持将零星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归集使用,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将清理腾退的建设用地以自拆自建、自征自用等方式,进行集约高端的开发建设,真正摆脱“瓦片经济”。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王方蓉)
下一篇:北京市教委首发公车使用管理办法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