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嵌入,多元文化价值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贵州多民族族群创造和保存的多元文化价值逐渐得到全世界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人群的高度认可。
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处于政府、学界、文化、产业发展部门和机构的关注前沿,以政府引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转变到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从锦绣计划的实施大量培训乡村手艺人和传承人,到贵州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和整理、生产性保护和多彩贵州以非遗为资源载体的文化推广、文化传播、文化品牌打造到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都体现了贵州非遗在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价值。
而以市场和商业为导向的非遗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是具有现实观照性的引导和推进。对于充分尊重文化原型、文化持有者参与,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品牌和市场推进的非遗发展战略,不仅不会破坏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极大地推进贵州非遗在现代语境中再生。此外,以政府的引导为基础,企业和传承人的参与为方式,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已经持续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持续进行一个多月,其兼具文化互动与真实体验,文化传播与创意提升并行。贵阳市民积极去探访非遗体验周,大众参引导与非遗传承和发展,必将为深入了解本土非遗文化提供一个可进入的通道和窗口,建立文化传播、文化互动到文化消费的新型消费形态,这何尝不是一场非遗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接入性试探。
解读“非遗”故事 文化互动与真实体验兼具
7月23日下午,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开阳文化周文化体验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进行,非遗周末课堂园区传承厅二楼随即开课,开阳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大英教授苗族刺绣工艺。
贵州民族大学一位研究生痴迷地看着王大英的刺绣作品蝴蝶妈妈、嫁衣和蜡染百褶裙。“百褶裙最下边的很粗的蓝色线条代表了迁移过程的长江和黄河,袖子上的八块三角形拼图代表蒲窝八寨团结在一起,黑色的长寿符代表迁移遇到的山路十八弯……”
都说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然而在族群文化变迁过程里,已经很难再从个人口述中寻找到文化原型的解读。
当天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举行的“开阳文化周末聚”展现了开阳县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地戏、阳戏、苗族服饰、斗牛节等多项省级“非遗”项目。
“为了传承,为了我们的花衣服还有人做有人穿。”当有游客问到已经70岁的王大英为什么依然坚持教学,她这样回答。王大英曾是一名小学教师,17岁开始教学,退休后仍然坚持义务教授学生刺绣技艺。
“服饰的制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先学习制作领子,然后是袖子、帽子、腰带,这样一步一步下来才是整件服饰的制作。”王大英说,开阳苗族刺绣以数纱绣为重,苗族姑娘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刺绣,因为是纯手工的数纱绣,所以苗族服饰的制作很耗时,就算是技艺熟练的人,绣一只袖子上的图案也要两个月的时间。
通过此次活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在周末聚上通过“讲、展、演、购、吃、会、娱”7个板块深度解读“非遗”知识,为参展县搭建平台。
现场来参与“非遗”课堂体验的市民,认真地和王老师学习刺绣,如何做一件花苗的盛装,了解做衣服的流程,并在一次次文化互动和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一件手工苗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手工制作消耗的时间,由此更加珍惜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这里体验“非遗”的使命,可购文创产品、地方农特产品、地方特色美食,品尝各地特色美食,进入园区内的“非遗”博览馆、文创体验馆、三品美术馆等自由参观,观看每周由不同县(市、区)进行当地特色民族歌舞表演,参加活动主办方组织召开的文化交流座谈、研讨等会议活动。
“只有让他们参与进来,才会使其尊重‘非遗’文化,体验是对观众的尊重,仅仅观看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多彩贵州文创园来说,体验就是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几周的集中“非遗”展示,活动主办方也有了深度的认识,认为要让游客真正感受“非遗”文化,就一定要让游客得到切身体验,因此活动围绕“非遗”的特点,开展很多体验互动活动,“非遗”不是静态,而是要让游客了解生产过程参与其中的一个动态过程,这样才能深刻的解读“非遗”的背后故事。
表达主题突出重点 文化传播与创意提升同行
6月9日以来,以“传承非遗、创意贵州”为主题的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周末聚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包括雷山、贞丰、惠水、独山、台江、麻江、开阳6场,针对“非遗”资源相对丰富的县给予展示的机会。
活动时间从6月持续到12月,以贵州省“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为主线,贯穿贵州旅游旺季,以一周一个地方主题来组织,全年预计有20场地方主题活动。
活动紧紧依托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内省非遗博览馆、文创体验馆、美术馆、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临展综合馆,民族文化剧场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中心等自身资源,发挥政策、公益方面的优势,创新视角,通过“包括地方非遗展示展演、地方特色产品展示、文化创意集市、地方文化旅游推介、非遗周末课堂”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体验、大众传播,整合各方媒介资源,立体全面地为广大百姓服务、提供“非遗”文化与大众交流及体验的平台。
目前,活动举办所取得的成效显著,园区为这些县搭建平台,让各个县有这个平台向媒体推荐自己的产品,让更多大企业、有关部门帮扶这些商家。各县把这作为他们的展示平台、宣传推介平台、合作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已有惠水、麻江、雷山等县与园区签订合同协议。
而对市民来说每周都有一个好去处,“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在机场参与、观看的人特多,7字中“演”最主要,目前从效果上来说,很多市民都表示,每周呈现内容不同,让人增长了见识,
“非遗周末聚”的特点是每一个都有突出的表达主题和重点,比如惠水突出好花红的重点,雷山突出民族服饰和舞蹈,贞丰突出糯食,麻江突出畲族、蓝莓文化节……
与此同时,园区聚集资源,与各县、贵阳机场建立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最大限度利用好各种资源。机场作为贵州省重要的人口流动地区,把“非遗”表演带到机场去展示,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贵州。
“形成一个全省非遗周末聚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精彩’,20期活动举办之后,周末聚就是园区的品牌。”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袁华表示,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是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有数千方的“非遗”展示,周末聚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整个园区的文化主题是非遗,把贵州的国家级“非遗”精华进行集中展示,多方面展示实物非遗、传承人现场,用科技手段把“非遗”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提升。“只有通过创意提升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进大众。”
“非遗”传承发展 塑造认知与激发保护并蓄
周末聚作为多彩贵州艺术节的重要主体活动,同时也是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的重要活动,要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非遗”就是贵州各个民族最重要的“乡愁”,因此通过集中展示贵州“非遗”,能体现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丰富的“非遗”文化是贵州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板块,贵州人需要文化来提升精气神。
贵州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发展“非遗”文化是对凝聚各族人民精气神、增强文化自信的探索,也是现代怎么保护传承的文化的一个探索,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提供基础。
让各个县的“非遗”文化走进省城,开展“非遗周末聚”也能让学生、市民通过参与“周末聚”感知认识“非遗”文化,从而愿意去宣传“非遗”文化,提升对其的保护理念,凝聚精气神,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也丰富了城乡文化精神生活。
记者现场采访到一对老夫妻,70多岁的老大爷李德和老伴几乎每周都来参加活动,他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他们了解贵州的文化,每期都不重复,很长见识。
“我们十分热爱旅游,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俩了解这些地方有哪些特色,有什么风俗,现场来展示的商品我们都会买上一些带回去吃,这期‘开阳周末聚’,我们就买了一些李子带回去给家人品尝。”在这对老夫妻看来,“非遗周末聚”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荐,同时,也能让更多人对贵州的民族特色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通过产品的集聚展现,也是我们探索‘非遗’文化怎么通过创新走进百姓家的路径。”袁华表示,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东西,今天的人要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很难,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所以要培养一片“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土壤,探索发展的路径,比如制作出公共文化产品,观看、参加“非遗”表演,跟着各种“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艺,塑造他们的“非遗”认知,激发出他们保护、传承“非遗”的信心,只有人民热爱“非遗”才会有去保护的心愿,这也是举办“周末聚”的初衷。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下一篇:黑龙江取消186项行政审批事项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