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研人员只是掌握了科研技术,却不知道怎样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不知道如何将技术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不懂得如何将科研产品纳入现代市场管理的框架中去运营,这种技术创新最终就是不接地气的创新。
一说到创新,人们很容易认为创新就是一门技术活儿。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科研攻关,企业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出新型产品,似乎我们只要愿意在技术硬件开发上下功夫,只要获得了技术专利,就能赢得消费者,拥有广阔市场。
创新当然需要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但如果只是把技术简单等同于创新,认为只要有技术就无所不能,就能包打天下,有科研技术成果就能赢得市场丰厚回报,恐怕就陷入了创新认知的误区。事实一再证明,掌握了高新技术,拥有了科研成果,但如果技术成果不能转化成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获得市场认可,那么这样的创新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
比如,国内一直存在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节问题,就是“重技术研发,轻市场转化”的一大表征。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但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屡创新高的背后,则是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的严峻现实: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始终在10%左右的低水平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集聚大量人才、积累海量成果的高校,更是有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
这其实充分说明,如果科研人员只是掌握了科研技术,却不知道怎样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不知道如何将技术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不懂得如何将科研产品纳入现代市场管理的框架中去经营,这种技术创新最终就是不接地气的创新。其结果,就是这些科研成果、技术产品被束之高阁,逐渐过期,失去效用。
高校、科研机构如此,企业也同样如是。一些商业上的百年巨头们为什么会走向衰落?一味迷信技术却忽视市场声音,往往是这些巨头遭遇市场滑铁卢的重要原因。曾经,摩托罗拉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然而,在上世纪末、本业纪初,摩托罗拉却开始无视客户需求、市场声音,认为技术优势可以包打天下。由于盲目投资50亿美元搞所谓“高大上”的“铱星计划”,而市场并不认可,最终造成重大技术投资失败,加速了摩托罗拉的崩溃。摩托罗拉最终折戟在自己开创的产业中,如今只能成为一个“被忘却的伟大符号”。
相反,国内创新企业的标杆华为就十分反对不顾市场需求的盲目技术创新。尽管华为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来做技术创新,但他们主张客户需求才是创新之本,反对为创新而创新,反对为技术而创新,他们要推动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创新,是真正能产生市场价值的创新。正是因为华为的许多技术创新多是建立在市场调研、需求与理性决策的基础之上,技术研发的失误率才降低了很多,成本浪费才减少了很多,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成功率才高了很多。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让美好的创新愿景真正落地生根、结出果实,让创新真正创造出经济与社会价值,我们就不能只是简单把创新当成一门技术活,而必须把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运营作为一个系统串联起来。只有把市场作为创新源泉,以市场导向作为创新成败的根本,我们或许才能找到技术创新与市场之门对接的那把钥匙。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来源:重庆日报 摘自:求是网
(责任编辑:黄朝晖)
上一篇:“文化奥运会唱响大会”盛大发布
下一篇:再好的政策也得看“疗效”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