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通讯:用文学译作搭建中马民心相通之桥

发布日期:2017-05-01 17:22:40 来源: 作者: 点击:1113次 字号:增大 减小
  

   新华社吉隆坡5月1日电通讯:用文学译作搭建中马民心相通之桥

  新华社记者林昊 刘彤

  1995年,马来西亚华人吴恒灿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得到了巴金的《家》的马来文出版许可。这是吴恒灿所在的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首次翻译中国当代长篇文学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吴恒灿在内的一些中文和马来文翻译爱好者共同发起成立译创会,主要目的是通过翻译文学作品,促进马来西亚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春华秋实,默默耕耘。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马来西亚译创会近年来硕果累累,通过他们的译作搭建起一座中马民心相通之桥。

  初心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要相互谅解和认识,民族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必须靠文化,”吴恒灿说。

  本着这一简单的初心,吴恒灿和他的伙伴们付出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在马来西亚,马来文是官方语言,占人口约四分之一的华人基本均通晓马来文,但学习中文的马来人很少,精通的就更少了。吴恒灿和一些同行就萌生了将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作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成马来文的想法。

  一开始,译创会主要翻译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作品。1989年,吴恒灿随马来西亚国家语文局代表团访华,见证了中马两国在文学、翻译和出版等领域合作的开始。两国文化交流的拓展也为译创会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吴恒灿介绍说,1993年,译创会在马来西亚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并先后翻译了《聊斋志异》《白蛇传》等古典文学作品。

  在吴恒灿看来,译创会一直所致力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倡的民心相通。他说:“当时我们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因为我们觉得让马来民族了解中华文化、中国文学会对促进我们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有帮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速度与激情8》连续三周领跑北美周末票房榜

下一篇:克罗地亚民众缘何抗议在古城拍电影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