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故宫里被“观博”者追捧的老太太

发布日期:2017-04-24 19:29:32 来源: 作者: 点击:4148次 字号:增大 减小
  

  “讲解员不是复读机” 

  “每一次讲解的背后都是时间和功夫。”周娅说,志愿者首先要自己学习。 

  每周一早晨5点45分,周娅便出门了,换乘好几次公交车,8点之前赶到位于清河的韩守为老师家里。周一的国学课,她已经上了十几年。除了“讨论式”的学习古代经典,韩老师还会传授他们一些书法、绘画知识。 

  20年前,周娅从一家贸易公司退休。每天一睁眼就在想,今天干什么,“谁也不需要你的时候有一种失落感。” 

  2002年,经过考核,周娅成为国家博物馆首批志愿讲解员,“终于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又需要我去做的事,开心极了!” 

  然而,尽管内心始终对文化艺术有着特殊的情感,刚走进博物馆时,周娅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周娅发奋学习,像一块海绵一样沉浸在文化历史知识的海洋。她抓住一切机会去看各种展览,去阅读大量的国学、艺术和人文历史的书籍,“有些知识不一定有机会讲给观众,但你心里一定要装着。” 

  2002年,国博大展“大唐风韵”是她讲的第一个展览。拿到解说词,她就想,讲大唐为什么不把唐诗融合进去?于是打电话给国博宣教部的老师。“你加呀。”老师的一句回复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周娅觉得,“讲解不是在炫耀你的知识,而是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讲解员不是复读机,也不是语音导览,我们要给参观者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周娅说,自己是个“不喜欢按稿子讲展览的人”,她非常感恩博物馆的老师对自己的宽容,可以由着她的兴趣去讲。 

  一次,某地文博界的专家到馆参观,老师安排周娅讲解。在现场周娅能感觉到“他们对于一名退休的、业余老太太的怀疑和那种审视的目光。”她心里始终记着老师的话,“按照自己的方法讲。”当她讲到关键一处,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对方抬眼对视她的目光让周娅心里一喜,“他听进去了,其实也是一种实力的对抗。” 

  为丰富讲解内容,周娅不满足于既有资料,她喜欢自己做课件,更注重看展览,“因为在原作面前的感受是任何课本不能给你的,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并且总能发现很多‘好玩的’事情。” 

  2015年,故宫特展“清明上河图”,排了几次长队去观赏,周娅用自己的视角做了课件《我的清明上河图》,从一把锯子讲起,“用自己的眼睛看,才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方法讲。” 

  “周娅总是扯得很远”,她听说有人在背后批评。“可是她总能再拽回来呀”,因此她更感激那些理解她、替她说话的业界专家。周娅说,正是专家的宽容,才使她的讲解“更自由”。 

  从一开始的“自我推销”,到如今被馆内馆外的“粉丝”追随,除了十几年的文化积累,周娅觉得与自己做过营销多少有点关系。怎么吸引住参观者?怎么让他们在馆里待的时间更长?她说,“要找到观众的兴趣点,我不喜欢用‘博大精深’等虚词套话。有时在展品面前,一句感叹词就是传递,那是一种‘和你一起来发现美丽’。” 

  “China大写是中国,china小写是瓷器,瓷国之人安能不懂瓷?跟我走吧!”周娅说,即便没有人,经常一句话便能在故宫里为自己“捡到”不少听众。 

  如今周娅已经是故宫里的“明星”。讲解中,她始终把姿态放得很低,每一个专业解释都会说清楚出处,更多是以一名志愿者的视角来与大家分享博物馆的美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时代先锋)打造工匠精神 创新“神州大梁”

下一篇:中宣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