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网群:   北京市青年党建网   紫光阁青年党建频道

多样共存 互鉴共进 合作共享

发布日期:2016-09-23 10:28:02 来源: 作者: 点击:1127次 字号:增大 减小
  

   

  图①:演员在敦煌大剧院演出2016版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图②:分论坛现场。 人民视觉 

  图③:由敦煌正觉写经院创制的篆刻《道德经》百米长卷展出。高增硌摄

  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中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殿堂。

  在敦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开辟新的渠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得到了沿线各国的热烈回应。深化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增进沿线各国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已成为我们的首要议题和努力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使命,我们愿按照如下倡议推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精神家园。我们应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同弘扬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创造,用文化自信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二,深化交流合作,夯实对话基础。我们要在现有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形成区域合力。

  第三,加强文化贸易,实现互利共赢。尊重各国对文化安全的合理关切,合理利用丝路沿线国家、区域内经济领域现有对话与合作机制,借鉴金融合作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文化贸易。

  第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开放包容。我们要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容、业态、机制、载体,在开放包容的前提下,促进文化和人类生活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记者 吴 姗整理) 

 

  不能只做文化保护者,要做创造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多种文化奠定了古人想象的基础,然后培育出、融合起来灿烂的敦煌文化。所以从敦煌壁画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交流才会产生进步。不仅是经济如此,文化也是一样。也只有交流才能产生新的东西,才会创新。所以我认为,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应该归结到创新上来。

  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已有的东西交给别人看,然后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拿过来,原样复制,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可以感叹祖先留下了如此璀璨的文化宝库,可是等到一千年以后,当后代问起我们留下了什么?他们可能说,“他们(现在的我们)很好地保存了中国文化。”但是要问我们创造了什么?“不知道。”

  所以,因为我们保存好了现存的文明成果,这让我们无愧先人。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一个保存者、保护者,而不去创造,那我们将愧对我们的后代。

  而且,和谐并不是完全一样,尖锐对抗中也会有一种对抗的和谐,这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敦煌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抗和融合。所以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充分的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新的艺术作品,这才能在百年、千年之后,让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后人。(记者 柴秋实整理)

 

  开启“开放与包容”新纪元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曾有数不胜数的集市市场,中国的丝绸、铜镜,中亚“飞马”、玉石,以及来自波斯、印度、罗马和其他各地的货物在此交易。其中,敦煌一枝独秀,成为知识交流中心、文化互动平台。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腹地、生机勃勃的文化绿洲之上,数代僧人不懈努力,在山洞里、在寺庙中,创造了一种世人皆知的语言。这些古代的科学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翻译体系,将使用字母的梵文书写的佛经翻译为使用音节的汉字。

  “丝绸之路”一词来自于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我们可以将“一带一路”看做“丝绸之路”的新提法。这一提法具有地理、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新含义。它把东半球大约100多个沿线国家囊括其中,构成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输油管道所组成的巨大网络,从而形成包罗万象、数万亿的商贸区;它将促进商业贸易快速增长,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它将形成高校、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亚欧网络和新的旅游线路,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与合作。

  希望一年一度的“敦煌文化博览会”能够开启“开放与包容”的新纪元,重现并弘扬汉、唐、明丝绸之路的辉煌。(记者 银 燕整理)

 

  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

  “丝绸之路文明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开放包容。      

    它是多个国家、多个民族血脉相通的文明圈,是多个国家语言相通的文明圈,是多个国家共享信仰的文明圈,是多个国家有共同文化遗产的文明圈,是山水相连的文明圈,是道路、口岸相通的文明圈,是在经济上与中国高度互补的文明圈。

  按照“一带一路”的构想,我们不只站在太平洋岸边看世界,也站在天山或帕米尔的雪山上看世界。可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在一个多国文化、多种文明并存、交流、重叠、融合的文明带。中国不仅将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一个地缘经济合作体,更大的目标是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一带一路”需要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文化支撑,需要文化上的多元,需要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才能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记者 曹树林整理)

    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精神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

  历史上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从汉代初建郡一直到隋唐的繁盛,中外文明在此交流碰撞,不同文化在此沉淀发酵。

  近代以来,曾经闭关锁国的历史导致中国跌入了苦难的深渊。经过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赢得了独立和解放。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然成为时代精神。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它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主张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走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之路。

  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各国应当平等地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形态,决不能带着傲慢与偏见,决不能热衷“零和博弈”。人类文明要发展进步,必须改变对峙和对抗的思维方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大力开展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在互学互鉴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盛会,它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对于促进沿线各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交流、民心相通具有重要作用。(记者 银 燕整理)

 

  敦煌文化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之大,大象无形,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拉开些距离,远望敦煌,仰视敦煌,从文化体系上整体把握敦煌,也许我们会找到更宽阔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挖掘敦煌文化中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从宏观的角度看,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2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

  敦煌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往虽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无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大类。时至今日,物质交往的遗存已所见不多,但精神交往的遗存几乎全息性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2世纪末,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敦煌文化”的宏观含义,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敦煌文化是在漫长的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崇高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的充满理性主义色彩的精神性文化。(牟 健整理) 

 

    文化需要兼容并蓄不断创新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建了第一个石窟,从此揭开了莫高窟营造的历史,至今年已经整整1650周年。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是在丝绸之路千余年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由来自中国、印度、希腊、中亚和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汇,进而创新形成古代人类文化、艺术硕果。它们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1000年,促进了古代东西文明的交流,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吸纳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和窟内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公元5到11世纪的6万多件文献和艺术品。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鉴古知今”。敦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上一千余年的历史成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至少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发展。二、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交流是长期的、和平的,并可增进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与互相信任,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对话,共存共荣。(牟 健整理)

 

    文博会是各方共赢的前瞻性合作

    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名誉主席韦德里奇·里奥

   数百年来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已成为常态。商人、学者、政客和艺人们相互交换物品、交流信息,分享音乐与美食,并借此丰富彼此的知识。 
德中两国之间活跃的交流,在我的家族里就有着特别的印记。17世纪,我的先祖汤若望作为德国传教士,曾在北京大力推进欧洲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他的这一愿景,在今天看来和当时一样,具有很切实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动脉,因为二者密不可分。虽然科技成果、文化产物或宗教思想的传播建立于货物交换贸易的基础上,但同时也是贸易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益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乘坐飞机就能以最短的时间到达地球的另一侧。我们每天都在通过互联网或者电话,瞬间同任意国家联系。多年来各国不仅合作良好,而且民众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和积极。
当然,今天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和17世纪相同的问题:民众的巨大财富和他们的交流是要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行为基础之上的,即团结与信任、公平和平等的交流以及开诚布公、相互学习的意愿。本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是面向未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进一步跨越,是各方共赢的前瞻性合作。(记者 柴秋实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责任编辑:阳光)

上一篇:“持证上岗”的网络募捐平台仍需严管

下一篇:用联合惩戒为诚信社会扎起“篱笆”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